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3161|回复: 0

[新闻动态] 衢州优化工业发展主战略:打造“氟硅之都”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08-9-18 20:39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衢州优化工业发展主战略:打造“氟硅之都”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 
  短短三五年时间,氟硅高科技产业集群迅速崛起,成为衢州市第一大产业。2007年,衢州市氟硅新材料产业的销售收入124亿元,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21.6%,总量三年扩大近3倍,预计2010年可突破200亿元。衢州——“中国氟硅之都”呼之欲出。

  事实最有说服力,我们追寻着氟硅产业的脉络,去探究衢州的发展之路。

  生态和经济的双向选择

  生态经济化,经济生态化。这是衢州人的努力方向。

  这种双向选择,在钱江源头的“硅谷”开化县,体现得尤为典型。

  开化单晶硅产业始于1968年,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全县硅材料企业只有两家,全年销售收入不到一亿元。环境不理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单晶硅片的生产,对空气的要求近乎苛刻——每立方米的空间里,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尘不能超过10粒。但是,改革开放之初,当地大办工业,各类小煤窑、小石灰窑、小水泥厂一哄而上,经济未见多大发展,生态环境却受到不小影响。

  从1997年开始,开化持续开展了10年“绿色行动”,先后关停了180多家污染企业、343处石煤开采点和200余个木材粗加工点。钱江源头的生态“绿谷”得到了保护。

  洁净的空气、纯净的水、良好的生态环境,大大降低了空气净化成本,开化成了硅材料企业的首选地。县里及时出台政策,把培育壮大硅产业作为促进生态保护、加快开化发展的重点。

  许多因污染而关门的企业找到了新出路,过去办水泥厂的、开纸箱厂的、做木材加工的,纷纷转行。做纸板箱发家的徐国六,就是第一个“吃螃蟹的人”——2000年,他的金西园科技有限公司开工生产半导体硅材料。“今年上半年产值9000多万元,同比增长近一倍。”徐国六介绍,随着25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完工、投产,明年产值有望冲击8亿元。

  如今,开化硅材料生产企业已发展到47家,聚集在县城南近5公里的大山谷里,成为我省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。保护“绿谷”,引来“硅谷”,回报何其丰厚!2007年,开化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,占比达到67%;实现利税3亿元,占比77%。五年时间,开化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前移了455位。

  经济增长后,开化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。目前,开化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一、二级水平,在全国2348个县(市)生态环境排序中,开化的总体质量名列前茅,大气质量、水体质量、生物丰度指数、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位。

  拥有生态也就拥有了财富,这是开化人的切身体会。

  集聚与裂变的辩证统一

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认为,衢州同时具备氟和硅两个产业发展基础,在国内独一无二。

  在“巨化”集团公司和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两个“龙头”带动下,衢州氟硅产业蓬勃发展。

  巨化集团公司是一家以氟化工为核心,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为基础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,是全国最主要的氟化工生产基地之一。在“巨化”的带动下,衢州市逐步形成了以基础氟化工原料为主导、有一定产业链的氟化工产业体系。

  而看中“巨化”的基础原料和公用工程优势,是很多企业落户衢州的一大原因。包括“巨化”厂区、衢州市高新园区在内的衢化片区,拥有完善的水、电、汽和“三废”处理公用工程系统。“中天有机硅生产所需的甲醇、盐酸、氮气等原材料和人才储备,包括日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蒸汽等基础配套等都来自巨化集团。”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欣俊说,“‘巨化’不只是一个企业,更是一种资源。”中天一期工程总投资达6亿元的有机硅单体项目已建成,并于6月底开始试生产;二期正积极筹备,总投资达10亿元。

  集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有序的错位发展,乃至裂变辐射。

  在衢州,越来越多的氟硅企业都在产业链的上延下伸中寻找裂变的动力。在开化,一家“万向硅峰”就裂变出26家单晶硅企业,今年底可望达到40家。在高新园区,“中天氟硅”前脚刚到,浙江诺瓦化工、正和硅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有机硅下游企业接踵而至。“据测算,算上运输费和挥发损失,每吨有机硅产品每百公里增加成本500元,”衢州正邦有机硅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启波开玩笑说,“现在我们和‘中天’隔一条马路,接个管道,他们的产品就送过来了,我们连仓库也可以省下。”目前,园区里有机硅和无机硅生产企业达到50多家。

  上游氟产业从氢氟酸、含氟单体、ODS(消耗臭氧层物质)替代品到含氟树脂,硅产业从硅粉、多晶硅、单晶硅到有机硅单体;下游有氟硅高新材料、太阳能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,衢州氟硅产业链越拉越长,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,增强了整体竞争力……

  共享和共赢的技术支撑

  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,让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走到了一起,寻求共享共赢的技术支撑,从而推动衢州氟硅产业的联动发展。

  对于其他企业来说,“巨化”的近万名内退职工无疑是一个人才宝库。“他们有熟练的化工技术和良好的管理经验。”中天氟硅总经理周欣俊说,作为建筑企业,中天集团敢于涉足氟硅产业,秘密就在于公司一口气从“巨化”引进了20多名人才,从班组长到管理人员,每人都成了骨干。高新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锴统计了一下:“园区内50多家氟硅企业,每一家企业里都有‘巨化’的人才。”

  依托巨化集团技术中心、国家氟材料工程研发中心、中俄氟化工联合实验室等技术创新载体,衢州市高新园区培养了一支557人的氟化工专业人才队伍,确保了氟硅产业项目实施的可靠性。与此同时,各企业主走遍大江南北,越洋跨洲,广撒“英雄帖”,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助阵。引进科研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成了氟硅企业的共同选择。筹建中的衢州康鹏化学有限公司,就是一家集开发、生产、研发为一体的科研企业。

  6年来,高新园区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9个、省级以上科研计划项目10多个、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。今年5月,国家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授牌,为衢州氟硅产业加快提升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。

  “帮别人就是帮自己,”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青云说,“整个产业发展了,也就推动了我们万向的发展。”

  参与制订硅片生产和检测国家标准的万向硅峰,是衢州氟硅产业的又一“技术龙头”。在政府的引导下,开化县成立了硅电子产业协会,周青云当选会长。协会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聘请专家学者担任“假日教授”和“双休日工程师”,邀请他们定期来衢举办培训讲座。此外,万向硅峰还和其他单位、公司合建了硅油、硅橡胶、单体副产品综合利用、硅树脂等4个实验室,初步实现产、学、研相结合。在当地职校,专门开设有“硅峰班”,培养硅产业技术人才,毕业之前都要到万向硅峰实习一年,毕业后对口输送到各个硅企业。平时,万向硅峰技术人员还要给其他企业的技术人员上课,设备调试时,万向硅峰技术人员随叫随到。目前,开化县已有硅产业专业技术人才650多人。

  良好的技术支撑,保证了衢州氟硅产业的快速发展。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有机硅单体关键技术接近世界最好水平。从“神舟”飞船到“嫦娥一号”卫星,都有万向硅峰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。刚从针织业转行过来的浙江乐叶光伏科技公司,只用了9个月就建成首期5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,自6月份试产以来,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。“公司生产线调试只用了一个月时间,”公司董事长叶致庆说,“要是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撑,要将生产线调试到目前状态,至少要半年时间。  
  
     (摘自浙江日报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免责声明|手机版|Archiver|氟塑料论坛 ( 苏ICP备14011106号-3 )

GMT+8, 2024-11-1 07:55 , Processed in 0.10324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